一、独播库概况
独播库
是独播库
落实国家“未来技术学院”战略、依托我校交通运输学科深厚积淀和突出优势而设立的新型学院。作为学校首个以“AI+交通”交叉学科为鲜明定位的特色学院,也是独播库
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双一流”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示范区和资源配置特供区。学院汇集全校资源,整合我校优势专业,聚焦大交通领域,实行跨学科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学校唯一由院士担任院长的学院,致力于打造由院士领衔的一流国际化跨学科导师队伍,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旨在面向交通领域复杂问题和前沿技术,利用交通运输工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规律,着重在智能交通设施、先进载运装备、智慧交通系统、现代物流工程四个方向上,对能够产出革新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未来交通领军人才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培养,担当好为交通强国建设输送突出贡献者的历史使命。
二、学科专业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全日制硕士学位授予点,按“双一流”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进行招生,并对应设置智能交通设施、先进载运装备、智慧交通系统、现代物流工程4个学术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
聚焦未来10-15年,乃至更远时段的颠覆性、革新性交通科学与技术,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科学研究和成果培育,以助力实现交通强国和民族复兴为目标,以“人享其行、物优其流”愿景为导向,着重瞄准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科技难题,以突破综合、智慧、绿色、经济、平安、便捷、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中涉及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核心任务,培养能够把握全球交通领域的学术和科技前沿动态以及未来交通发展趋势、能够发现未来交通可能遇到的科学难题和“卡脖子”技术、能够在交通领域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或技术应用,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拥有健全品性人格、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修养、宽广世界眼光、坚实科学素质、高超专业水平、突出创新能力、优秀领导技艺的未来交通领域技术领军、学术大师等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研究生导师团队
学院拥有一支学科交叉深、国际视野广、科研创新力强、爱学生善教育,对未来交通发展前沿有高度敏锐性和把控能力的国际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包括学院专任教师、全校优秀导师及校外兼职导师。涵盖外籍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杰青、交通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等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华为、百度、招商局、陕西交控集团、山东交建集团、蜀道集团、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公司等智慧交通领军企业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知名研究员。学院汇聚多源一流师资协同育人,联合开展课程建设、科研训练、项目攻关、论文指导、学术评审等工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研究生可在全校高水平研究生导师中自主选择指导老师。
四、科学研究与科研平台
(1)有组织研究方向
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双一流”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优势,重点开展“AI+交通”交叉融合创新,聚焦自主式道路交通安全与效率关键技术的系统性研究,旨在面向未来不同渗透率不同智能水平的自主道路交通系统,实现其自感知、自组织、自决策、自交互、自优化、自演进能力。通过构建"感知-孪生-推演-决策-控制-优化"一体化技术体系,集成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与V2X通信设备实现全要素全时空协同感知,运用深度强化学习、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先进理论和技术建立孪生交通空间、动态风险预测、推演优化等模型,开发人-车-路-信息协同的实时优化决策系统,突破复杂场景下的感知精度与决策响应速度等关键技术瓶颈, 为未来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推动人类早日迈入自主交通新纪元。从而实现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大幅减少,最终实现零事故零拥堵, 极大地提高出行效率和道路通行力,提高交通参与人的安全感、幸福感,达成“人享其行”的美好愿景。
(2)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独立办学空间及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平台,围绕“人享其行”未来交通发展理念,建设了“公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孪生推演平台”“智能车安全行驶研究平台”“道路智慧建养平台”“多模式智慧交通沙盘”4个特色实验平台和1个华为联合实验室,以智能技术为基座、孪生推演为手段、科创探索为目的,配备前瞻性研究设备,聚焦综合立体交通与自主驾驶新形态,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科研训练与科技攻关载体,支撑学生提升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未来交通复杂问题的本领。
五、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
(1)创新教学模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实地考察、小组研讨、研究报告、项目实战、竞赛牵引、国外访学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科研、思辨创新能力。学院新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融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未来交通复杂问题所需的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借助学院虚实混合的智能化平台与资源,支撑学生面向未来不确定探索无限可能,开展科学猜想和原创推演,打造学生开创未来交通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方案的创新创意创造潜能。
(2)研究生双导师制
研究生与主导师双向选择,再由主导师选择至少一名跨学科副导师,副导师可由国内外学术专家或产业专家担任。
(3)国际交流学习
学院聘请讲席教授定期开展国际学术讲座。同时,鼓励硕士生参加寒暑期学习交流或短期交换生项目,保障每位博士均可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实现与国际学术大师的面对面交流和联合培养。目前,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利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亚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共建14个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此外,研究生还可依托导师团队,通过合作课题等途径前往欧美等科技创新活跃地区的一流科研团队开展国际合作或联合培养。
欢迎有意向了解独播库
2026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及报考资讯的同学,搜索QQ群号(921351251)加群,备注“姓名+学校”,报名时间截止8月25日。后续安排将在QQ群里通知。